3044am永利集团新闻
3044am永利集团新闻
首页  - 3044am永利集团新闻  -  3044am永利集团新闻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422期、解释学讲座第23期||刘小涛教授主讲“动物行为的解释:在拟物与拟人之间”

来源:3044am永利集团 时间:2025-06-18 点击量:

通讯员:罗利妹  摄 影:罗利妹  责任编辑:张瑛 舒年春

2025年6月10日下午15点,慧源哲学茶座第422期、解释学讲座第23期在3044am永利集团官网东五楼432举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公司哲学系教授刘小涛应邀以“动物行为的解释:在拟物与拟人之间”为题与3044am永利集团师生分享交流。本次讲座由张瑛老师主持,徐敏老师、邵华老师与谈,钟世文老师、归伶昌老师、张若愚老师、叶金州老师、胡靖波老师、林季杉老师及相关研究方向员工参与。

4

讲座伊始,刘小涛教授援引《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古典论述,引出中西传统中“人与动物的区分”这一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他指出,在当代哲学文献中,“动物哲学”尚未被普遍接受为一个独立的理论领域,尽管“动物伦理”“动物心灵”“动物意识”等相关议题已陆续进入学术视野,但整体仍呈现出零散化、附属化的特征,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也正因如此,当代关于动物行为的哲学解释常常陷入两种典型的理解偏误:

拟物化误区:将动物行为完全还原为生理机制或刺激反应关系,忽略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灵活性、目的性和差异性,典型代表如行为主义或早期生物机制论。

拟人化误区:未经辨析地将人类的心理结构、情感经验甚至道德能力投射到动物之上,如小狗感到“快乐”“悲伤”、海豚在“微笑”等。

刘教授明确指出,这两种偏误实则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在哲学语言和科学话语中的深层延续。在他看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拟人”,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合适的理论语言与解释框架”。

3

刘小涛教授特别强调,“动物哲学”并非仅指对动物行为的伦理或心灵探讨,而是试图以动物为新的视域切入点,重塑哲学本身的问题结构。他认为“动物哲学”存在两个相联系的涵义:较保守的动物哲学与更进取的动物哲学。前者是“关于动物的哲学研究”——即讨论动物是否具备意识、情感、信念、道德能力等传统哲学议题;后者是“顾及动物的经验研究的哲学”——包括三方面的核心问题:动物心灵(动物的心灵是怎样运作的?动物有哪些心智特征?);动物行为(应该怎样理解和解释动物的行为?);动物的繁荣(应该怎样对待动物?)。刘教授援引休谟的断言“畜类和人类一样赋有思想和理性”,并强调当前经验科学已经提供了大量证据支持这一主张。例如,灵长类动物的“传递推理”、乌鸦的“工具性学习”、鲸类的“文化学习”等现象,均显示出动物认知的高度复杂性与社会性,挑战了传统将“心灵”“语言”“理性”独属人类的本体划界。

2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刘教授系统审视了“心智主义”对动物行为的解释路径。以福多的表征主义、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模型、卡拉瑟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为代表,这些理论为理解动物的思维样态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刘教授亦指出,如果不加限制,心智主义容易重新陷入“拟人化”的陷阱。因此,他从哲学史与当代理论出发,列举了五种对动物心智能力的哲学限制性论证:

  1. 语言缺失论:动物缺乏系统性、创造性语言结构,即动物没有语言;

  2. 理性否定论:动物不具备整体性信念结构,即动物没有理性;

  3. 概念缺席论:动物认知缺乏命题级内容与真假判准,即动物没有概念/概念表征;

  4. 反思性知识否定论:动物不具备对信念的自我反省能力,即动物没有反思性知识;

  5. 道德能力怀疑论:动物无法以规范理由为行动动因,即动物没有道德。

尽管如此,刘教授提醒大家:这些限制并非定论,而是提出一种“解释的张力”,促使我们在经验事实与哲学概念之间建立更具弹性的桥梁。

1

在自由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动物哲学的定义”、“动物是否具有信念结构”、“能否赋予动物道德责任”以及“如何判断动物的自由行为”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讲座结尾,刘小涛教授援引“卡珊德拉的预言”,提醒学界正视动物认知研究所带来的范式变革。他指出:“一些动物行为,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因果机制解释,它们迫使我们承认,非人动物可能也在思考。倘若如此,我们对心灵、知识、道德、甚至逻辑本身的理解,都将面临深刻调整。”

最后,主持人张瑛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对刘小涛老师和参与讲座的师生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合照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3044am永利集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 304am永利(中国)集团-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欢迎光临 版权所有